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
分享產品
由比較哲學與分析哲學的新視角切入,
闡釋中國古代哲學與中國佛學,
著重概念的分析、論證的闡述,
對各哲學基本預設的檢證,以及力求簡單明瞭的哲學方法,
重建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領域中應有的地位。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先秦儒、道、墨、法諸家以及《易經》一書,強調中國古代哲學的哲學性,針對各家的理論要點、辯論模式、問題癥結所在,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進行分析。
第二部分探討中國佛教思想的四大宗派:唯識宗、華嚴宗、天台宗以及禪宗,討論各家的形上學立場、知識論、語言觀、倫理學以及總總實踐法門,而以對現實世界的肯定作為貫串中國佛學的核心問題。
作者:劉紀璐
譯者:石啟瑤, 黃映溶, 眾佛家弟子等人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5/20
ISBN:9789570857887
頁數:560
規格:14.8 x 21 x 3.35 cm
中文版自序
《中國哲學導論》佛學部分編譯前言 溫海明
原版致謝辭
前言
導論:什麼是中國哲學?
從宗教到哲學:中國哲學的背後促動原因
中國哲學的宇宙論基本概念:道、氣、陰和陽
中國哲學之首要關懷:人類社會、行為操守,以及人性
知識分子的系譜以及哲學觀念的傳承
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概論
第一章 易經:中國哲學的宇宙論基礎
概論
易:變動不居的宇宙
具有道德屬性的宇宙:人類道德的基礎
《易經》的道德哲學:情境規約論
《易經》的行動哲學:行動效能性還是宿命論?
結語
第二章 論語中的孔子
概論
道德的階級和忠的觀念
「恕」:儒家的金科玉律
修身養性和道德理想:從君子、仁者到聖人
從自我到國家:儒家的政治理念
結語
第三章 孟子
概論
什麼是人性?
孟子對人性及人心的預設
孟子的性善論證
孟子對道德匱乏的解釋
修身養性的德性教育和方法
孟子的政治哲學:仁政
結語
第四章 荀子
概論
自然主義觀點之天
人性論
禮的意義
結語
第五章 墨子
概論
兼愛與愛有親疏
義務論之義與功利主義之利
墨子的政治哲學:實用主義的威權統治
墨子的宗教哲學:上天、鬼神、命運
結語
第六章 老子
概論
「道」及語言
「德」與無為
老子的政治理想
結語
第七章 莊子
概論
真理、實在與知識
極端(強義)懷疑論或視角主義
弱義懷疑論或語言懷疑論
治療性懷疑論或方法學懷疑論
非對稱相對主義
反理性主義或神秘主義
實在論
道德理想與至人
道德理想境界
道德理想人物
莊子的生死哲學
結語
第八章 韓非子
概論
人性與社會控制
道德與政治:法家與儒家的對照
統治的實用綱領:法、術、勢
韓非子與老子:道與無為
結語
中國佛學
中國佛學概論
第九章 唯識宗
概論
唯識宗的基本教義
外在世界依識而存在
緣起論和世界的本質
轉識的三階段
最終目標:轉識成智
破斥諸法(外部世界)實有的論證
A1 物質基礎論
A2 多元論
A3 一元論
破斥實我的論證
建立唯識觀點的論證
四事不成難
(關於外部世界四個特徵的問題)
有關知他心的問難
結語
第十章 華嚴宗
概論
華嚴形而上學
世間為心所造
現象世界的多元性
吾心亦為一心所造
整體論:法藏的「法界互俱」和澄觀的「法界無礙」
本體:「真如」或「理法界」
華嚴知識論:語言和真如
華嚴倫理學:佛、菩薩(覺悟有情)和眾生
結語
第十一章 天台宗
概論
天台形而上學的真理概念:究竟實相
十法界與一實相
心和世間
諸法本性:三諦
佛果、佛界和佛法
天台在語義上的真理觀
真理作為與實相或諸法本性對應之意涵
真理相對於不同理解和智慧之意涵
真理作為實用性的概念之意涵:「方便法門」
真理作為層級性之意涵:「一真諦」
真理作為妙義之意涵:無諦
天台的佛果、佛性和清淨心觀
結語
第十二章 禪宗
概論
南北宗的理論分歧
兩首偈
唯心
觀心與見性
禪思
覺醒和自度
南北兩宗理論差異的總結
形而上學:禪宗的實相觀
禪宗的心與性觀
禪宗對知識和語言的觀點
禪宗的教化方法
結語
參考書目
論語中的孔子
概論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都以為孔子(英譯 Confucius,西元前 551-前479)是結合政治理論與倫理學之儒家(Confucianism,直譯為「孔學」)的創始者,這其中意味著儒家學說就是孔子個人的哲學思想。事實上,在中國比較少用「孔學」一詞。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孔子是「儒家(Ru-ist)」學派的至聖先師,而儒學是孔孟荀以及《中庸》與《大學》這兩部經典的作者共同努力的思想結晶。除此之外,傳統也認為《易經》是儒學的基本經典。孔子本人並不曾寫過任何系統性的哲學著作,他的思想大都被學生紀錄下來編纂成《論語》一書。雖然有一些哲學文獻在歷史上被認定是出自孔子(例如:《易經繫辭傳》)。不過那些文獻並不能確定是出自何人之手,所以,本章只會探討《論語》中的孔子思想。
孔子生在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中,他長年周遊列國,然而並無法如願改變那些君王的德性和修養。他有情感深厚的弟子陪伴身旁,並且隨身侍教。在中國傳統的社會裡,學而優則仕,因為知識分子的終極目標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孔子有一些弟子的確得到官職而且設法實踐孔子的政治理念。然而,當時的統治者都只想富國強兵和擴張版圖,因此儒家的道德政治理想自然就不會受到重視。孔子的同代人曾經描述他的作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這份「執善固執」的精神日後就成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特質。
在分析孔子的哲學概念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他的思想不是採取定義的方式。誠如柯雄文(Antonio Cua)所言:「研讀儒家的倫理學之最大的困難是儒家對基本概念,比如:『仁』,『禮』,或『義』,並無系統化的解釋。」孔子不認為任何道德概念可以有普遍化的定義,可以適用於所有人的所有情境。當有弟子向孔子請教有關任何倫常原則時,孔子的回答都會針對弟子本身的優劣點及其不同背景而有所調整。因此,在《論語》中我們常常看到相同的問題若由不同的弟子提出,孔子的回答就會因人而異。以「孝」的概念為例,如果我們試圖在孔子對孝的見解中找尋普遍的定義,就會發現其中並無一致的概念。所以我們如果想要了解孔子的道德哲學,就不能只是分析其基本的哲學概念,而是要了解其整體的思想脈絡。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而他的大弟子曾子解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忠誠,「恕」即同情共感。為何忠和恕可以成為孔子之「一以貫之」的道德哲學呢?這兩個觀念有何關連性呢?在本章我們會看到孔子之道德哲學的基礎在於其建立道德社會的階級結構,而「忠」與「恕」必須扣著這個結構才能理解。
道德的階級和忠的觀念
孔子的道德哲學是為了建立一個道德的社會結構,其中每一個體並非完全平等。這個社會結構相應於政治的階級結構,其中君王居上,臣子居中,而人民居下。這結構也相應於家庭的結構。
在以上的道德階層中,每個人的道德角色都是建立在與他人的相對關係上,而每個人的道德責任則是界定於其在道德或政治結構中的角色。比如說,君王的責任就是要在行為舉止都能端正如君王而且能以君王之身照顧百姓的基本需求。臣子的責任就是輔佐君王管理人民,而百姓的責任就是服從官長。在家庭裡,父母的責任是愛護子女,而子女的責任是孝順父母。丈夫的責任是養家餬口,而妻子的責任是打理家庭並整理家務。至於手足之間的責任是長幼有序,並且相親相愛。這樣的倫理關係也可以延伸至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比如,人人都應當敬老尊賢,疼惜幼小。每個人的道德角色會因其在生活中的多元角色而定,而每個角色必然隨著其與他人的關係而變得具有多重性。不過,儒家認為有一個可以適用在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之道德義務:「忠」。
「忠」一般被視為是一種出自對上位者的情感或態度,在政治環境的背景下,就特別是指對執政者效忠。但是「忠」字在《論語》裡有更廣的意涵。譬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顯然其中的「忠」與「信」是相連結的德性,在孔子的教學中,它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孔子畢生的學問包括了四大元素:文、行、忠、信。孔子曾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這些引文中,「忠」的概念都沒有任何政治色彩,即使是談論政治時提及「忠」一字,也是指對事情的態度,而不是指對人的態度。子張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其中的忠不是僅指對上位者的忠誠,而是指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換句話說,「忠」可謂「盡己之所能」或「盡己之本分」。也就是說,社會的角色不只是一份社會職責,而是一種道德的職責。忠於自己的角色,意味著忠於自己所扮演之社會角色所帶來的道德義務。因此,「忠」是忠於自己的道德義務而完成屬於自己角色的責任。當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不是同義的疊字而已,孔子是將實際的自我角色與理想的角色做一對照,進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理想的角色。所以,「忠」的意義就是忠於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角色。
倪德衛(Nivison)分析「忠」的概念是一種「對上位者,或至少是對平等地位者」 所建立的關係。葛瑞漢(Graham)對於「忠」也有類似的解釋,認為「忠主要是指對執政者效忠,但也泛指屬下全心全意的態度。」 以上對「忠」的解釋都只掌握到「忠」這個德性的部分意涵而已。人民本來就應該對上位者盡忠,因為這是人民應盡的本分;但是居上位者也應該盡其所能來管理百姓才能受到人民的尊敬。雙方都盡到本分是包含於「忠」的概念裡。子張曾請教孔子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孔子回答:「忠矣。」既然令尹子文曾被停職三次,孔子不認為這個人是明智的,但是他離職時會讓後任的人很順利地接替他的工作,所以孔子認為他具備「忠」的美德。可見「忠」不是針對於聘任或解僱他的上級,而是針對於他自己的工作職責。與此同時,我們不該隨意介入他人的工作範圍以及他人所擔任的社會角色。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柏拉圖的《共和國》(The Republic)也陳述了蘇格拉底類似的觀點,書中說「一個城市的正義就在於其市民都各盡本分」。當市民都介入他人的事務,就會產生混亂和不義;反之,如果每個人都在本分的工作上盡其所能,那麼社會結構就會是和諧又有秩序的。正如陳漢生(Chad Hansen)所言,如此之社會才能有一個「正當的」結構。
社會結構的「正當性」得自於每一個社會角色都可以名副其實地盡其本分,這也就是孔子所謂之「正名」。當孔子被問及他從政的首要任務時,他回答「必也正名乎」。孔子並且進一步解釋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由此可知,孔子認為「正名」是重整社會秩序的首要任務。為什麼名副其實會如此重要呢?史華慈(Schwartz)如此解釋社會角色與名稱的關係:
家庭和社會角色之稱謂,例如:父親、君王、兒子或臣子等等,不只是指血緣或政治關係的事實,而是指不同稱謂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應該作為這個角色典範的例子。「父」字所隱涵的意義即是如同父親的行為舉止,並且也預設了語言可以提供我們如何做人處事的資訊。
換句話說,儒家認為「名稱」的功用不只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規範性的,建立起適宜各個角色的行為準則。在這樣一種把語言看作是具有道德意涵的觀點下,社會角色的名稱不只用以指涉各種不同的名分,最重要的是它還指涉理想的角色之類型,如「父」、「子」、「君」、「臣」等。一旦稱謂運用於人類社會中,它就會去規範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因此,「正名」不只是關於語言本身,它更是關於行為準則以及倫理關係。
藉著正名為建立社會秩序的一種方法,孔子為每一個社會角色定下普遍性的要求。也就是說,在每個名稱背後有一些普遍性的規範指導人如何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夫,為人妻,為人兄弟,為人姊妹等等。若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遵從規範並忠於其所屬的君臣、父母、子女或夫妻中的任何角色,那麼,因踰越分際而造成的社會亂象就會消失。「忠」的概念在孔子的道德階級架構下更著重在個人的道德義務和責任的意涵上,而非個人的權利或是應得的待遇。儒家便是從中建立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倫理學之基本教義。相較於講求權利的理論系統,儒家的學說更是一種義務論(deontology)。
在儒家所提倡的種種道德責任和義務中,孝順之美德最根深柢固在中國文化當中。「孝」一字很難英譯,目前最常用的是「filial piety」,即是代表對父母的尊敬和忠誠,以它來說明「孝」字的涵義是再適當不過了。對父母的忠誠不是只限於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孔子曾說:「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在此,孔子特別強調守喪期的三年中也不違「父之道」才算是盡孝道。要是一個人一旦父親過世便立刻改變言行舉止,那表示其在父親生前只是虛偽應付而已。由於孔子認為小孩出生後,會在父母的懷抱中生養三年才能著地行走,在這之前小孩完全要依賴父母的照養。因此,在父母離世後守喪三年是天經地義的回報。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並且進一步解釋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違」一直被認為是父母可以要求子女絕對地順從,而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一般的父母也普遍如此要求子女。但是,從孔子對「無違」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他所說的並不是盲目地不違背父母之命,而是無違「禮」,也就是說孝道應當納入禮的規範以審視其是否合宜中度。既然孝道是子女的角色應盡的道德責任,那麼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受到禮的規範。如果父母的行為違反禮的規範,那麼子女就可以解除其盡孝的義務。關於孝順,孔子更進一步強調內心的態度才是關鍵,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從此可得知早在孔子的時代就有奉養父母並使之安享晚年的觀念。在現今的社會中,「敬養」父母之道可能意味做子女的不應該只是給父母金錢,或是把父母送進養老院讓他人代勞孝敬的責任。只要父母在世,子女就應該盡到以恭敬之心奉養父母的責任。孔子的教誨促成了中國的傳統社會經常可以看到幾代同堂的家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