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分享產品
侘寂是接受與欣賞萬物不恆常、不完美與不完整的本質。
侘寂是承認簡單、緩慢與自然生命的賜予。
侘寂是一種源自日本美學的迷人概念,幫助我們在不完美中看見美、欣賞簡樸、接受萬事萬物稍縱即逝的本質。
這種亙古的侘寂智慧根源於禪宗與茶道,在現代生活中,當我們尋求新的方法以迎接人生挑戰、尋找物質主義以外的意義時,它比任何時期都更與我們相關。
在我們這個步調快速、消費主義的世界裡,侘寂是一劑清新的解藥,它能鼓勵你慢下來,與自然重新連結,對自己溫柔一些。
它會幫助你簡化每一件事,專注於真正對你重要的事。
從讚頌四季的節奏到布置一個舒適的家,從重新定位失敗到優雅地老去,侘寂將教你如何在完美的不完美人生裡,找到更多的愉悅與靈感。
貝絲•坎普頓(Beth Kempton)在《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Wabi Sabi: Japanese Wisdom For a Perfectly Imperfect Life)裡,邀請讀者一起在異地當一個好奇的探險家。她試圖藉由文字所勾勒出的地圖指引人們離開常人走的路,走進曲折的小徑,穿過古老的木門,進入遠古森林,沿著蜿蜒的河流,深入群山之中。
在貝絲的引領下,讀者偶爾會停在路邊的茶室,稍做停留與沉思;或是搭上陌生人的車,追尋未知的新風景;抑或與新朋友聊天,從他們那裡獲取意想不到的智慧。
有時候邊走路邊唱歌;有時候覺得疲憊。也許會停下來把酸痛的身體泡進溫泉,或者因為降雪而安靜下來。有幾天,和太陽一同在晨光中醒來;有幾天,和影子一同在星光下漫步。
過程中,讀者將遇見熟悉與未知、全新與故舊。書中有些事物將挑戰我們一直信以為真的基礎。慢慢地前進,上窮碧落下黃泉,經由《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貝絲與讀者分享「侘寂」這個古老的日本智慧,也邀請讀者在任何時刻,歇息於自己的生命之美中,卸除所有不必要的負擔,發現藏於當中的事物與智慧。
作者簡介
貝絲.坎普頓(Beth Kempton)
浸淫於日本的神奇與神祕之中已超過二十年,並受其哲學與美學的影響。她是日文碩士,在日本生活與工作多年,視日本為她的第二家鄉。在這些年裡,她上了多種日本文化課程,包括造紙、花藝、陶藝、暖簾製作、書法、茶道與編織。總括起來,這些經歷累積了她對這個國家深刻的愛,以及對其文化與語言細微差別的罕見理解。 貝絲先前在東京日本電視臺(NTV)接受主持技巧的訓練,曾在日本北部的山形有線電視主持她自己的電視節目。她也曾經在旅遊雜誌《Wanderlust》、瑜珈雜誌《Yoga Magazine》、手作雜誌《Where Women Create》等刊物上撰寫關於日本與東方哲學的文章。貝絲也是一位獲獎的企業家、勵志作家與線上設計雜誌《MOYO》(日文裡的意思為「花樣」)的共同創辦人。 《Spirit & Destiny》雜誌稱貝絲為一顆「明日之星」,她也被提名為2017年度「心靈同修雜誌身心靈部落客」(Kindred Spirit Magazine Mind Body Spirit Blogger),她的部落格最近被稱為地球上最幸福的部落格之一。她的第一本書《自由追尋者:好好生活。少少煩惱。做你喜愛的事。》於2017年由Hay House出版。
譯者簡介
游淑峰
花蓮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大吉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超馬跑者的崛起》、《生來已逝的愛德華o高栗》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生活與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作者:貝絲•坎普頓 Beth Kempton
譯者:游淑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7-21
ISBN:9789571382609
頁數:280
規格:13 x 21 x 1.4 cm
「這本書是運用侘寂原則,轉化生命的每個領域,並從當下找到幸福快樂的終極指南。」
――中田英壽(日本知名足球球星)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所謂的「侘寂」:侘寂的起源、特徵與現今的意義
第二章 質素簡潔:簡化與美化
第三章 喜愛自然:與自然共生
第四章 吾唯足知:接受與放下
第五章 七倒八起:重新定位失敗
第六章 與人的牽絆:陶養人際關係
第七章 人生行路:享受你的生涯之旅
第八章 活在當下:珍惜此刻
後記 盡量嘗試
謝辭
注釋
日本旅遊參考
參考文獻
前言
二十一歲那年,我離開日本,闖進廣大的世界。身為一位職業足球選手,我在義大利甲級聯賽與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踢球的八年,是我運動生涯最重要的一段時日。身為人,住在國外的八年讓我體認到踏出熟悉圈可以如何打開我們的眼界與心靈。
那一段時間裡,我先是很努力地學習義大利語,後來是英語。我學的愈多,愈發現語言如何開啟其他文化之窗,以及可以如何連接一段段一輩子的友誼。
2006年世足賽結束後,我從足球場上退役,接下來的幾年,我遊歷世界各地,遇見各行各業的人們。每到一個地方,人們總是告訴我,他們對日本很感興趣。他們問我各式各樣的問題,很多我都答不出來。當時我才發覺,雖然我身為日本人,但尚未能真正欣賞自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了解是什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所以我決定回到日本,自己來發現。
我帶著一個問題:「什麼是文化?」食的文化、流行文化、日本文化……我想要更了解這個概念。當人們使用「文化」這個字眼,他們指的是一群人在一段時間裡追隨的某種生活方式──我們藉由自己的生活方式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我決定去拜訪人,而不是拜訪地方。
接下來的七年,我探索了日本的每個角落,拜訪全日本四十七個縣,與藝術家、農夫、清酒釀造師、禪宗僧侶、神道教住持以及當地人共度許多時光。而當我展開日本文化學習之旅時,最終學到了生活。
每當我在日出前醒來,和農人一起去收割他的稻米、在落雨前深深吸進空氣的味道,或者看著工匠利用他們附近生長出來的素材,創造出美的事物,我體會到與大地和諧共處的意義。剛從枝葉上採下的多汁水果、剛捕獲的鮮魚、一絲不苟釀造出來的清酒──每一次親嘗、每一口小啜,我學到如何真正地品味。
隨著時間流逝,我發覺自己掉進了鄉村生活的節奏,這個節奏,是日本的季節與大自然的節奏。住在城市裡,我們能接觸到這麼多美好的事物,然而,同時,我們也與大自然分離了,而且,人造環境會吸走我們的能量。我在鄉下待了數個月後,才意識到自己多麼煥然一新。我變得更有能量、更警醒、更快樂。
當我們隔離了自然,大自然就變成某種我們想要操弄與控制的東西。但大自然能在任何時刻釋放它令人敬畏的力量。我深信,當我們能與自然和平共存,敬重它,跟隨它的節奏,我們便能感覺到最好的狀態,欣賞每一天、每一刻。
侘寂與這種自然的根本關係緊密地交織著。它是關於接受萬事萬物的轉瞬即逝,以及用所有的感官體會生命。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靈感,找到你自己的溫柔節奏,在你所在之處發現幸福。
認識貝絲超過十二年,並且知道她作為一個日式生活學習者的承諾,我知道她是最適合帶領你踏上這段旅程的人。
中田英壽
東京,2018
第二章
質素簡潔:簡化加美化
由於日本多山,森林、原野與農地覆蓋該國80%的土地,日本的都會區如此擁擠,也就不足為奇。東京的人口超過1,300萬,人口密度每1平方公里超過6,000人。
因此,日本人成了狹小空間建築與風格的高手。
個人空間很有限,近年來,雜亂對日本人成為一項大挑戰,就像對其他國家的許多人一樣。也許這正是日本人如此精通條理與收納、無印良品在商店街上大受歡迎、近藤麻理惠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的原因。然而,不要誤以為大部分的日本人現在還住在鋪著榻榻米、家徒四壁的房間裡。不是這樣的。雖然極簡主義整體的概念對許人造成顛覆性的影響,它最後成為另一種完美。
它成了另一個打擊你沒有做對某件事的機會,而且老實說,那很累人。
也許你像我一樣。你喜歡極簡主義的哲學,懷抱一個完美的窗明几淨的屋子的夢想,但卻發現有紀律的極簡主義並不完全適合你,因為你有小孩/寵物/繁忙的生活/集古茶壺癖/家裡的書比當地圖書館的書還多,或者某個其他原因,使你無法整理出一個完美地井然有序的襪子抽屜。或者,你是租屋者,受限於租屋條款,不容許改造你的居住空間。或者,你的手頭很緊,認為一個宜人的家只有手頭寬裕的人才配擁有。或者,你可能只是很忙,覺得去處理每樣東西太擾民。如果這當中任何一個原因聽起來很熟悉,另一個選項──「心靈簡約」也許正適合你。
「心靈簡約」(soulful simplicity)是我取的名稱,指的是用「愛」清理與風格化你的家,而不讓它成為缺乏溫度的極簡,或是過多人工努力的痕跡。這是一種組織與個人化你的空間的方法,讓你的家溫馨可愛,同時令人覺得宜居。
日文裡有一個可愛的片語「居心地が良い」。當中漢字的意思分別是「這裡-心-地方-美好」,是用來形容一種舒適、賓至如歸的感覺。我喜歡把它想成是一
個專屬於一顆愉快的心的地方。這也是我們用心靈簡約想要創造的境界。
你的家,你的空間
我們居住的空間會影響我們居住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日常過日子的感覺。如果我們想要過不一樣的生活,那麼,改變我們的環境與生活空間的細節,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家可以是庇護所、聚會所,可以是愛、歡笑、孤獨與歇息的貯藏室。它們可能是基本的、舒適的、啟發靈感的、放鬆的。我們的家是我們的故事書寫的場景,而且具有提升日常體驗的潛力。
「心靈簡約」之美,是它能夠幫助我們讓任何住所──不論其大小或預算──成為一個可愛的居處。這一點對於我們許多狂翻設計雜誌、在Pinterest與Instagram浪費數小時,但沮喪地發現我們的家永遠不可能看起來像那樣的人,可說是如釋重負。侘寂提醒我們,家不應該看起來像那樣。家是給人住的,而住就不是完美的窗明几淨、一塵不染的事。好消息是,真實生活的混亂,經過一些編輯,可以透露許多事。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已經打理好一些宜人的空間。只要多一點時間和精神,你的家就可以變成一個庇護所,反映真正對你重要的事。
從傳統茶室──侘寂的化身──取得靈感,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乾淨、簡單、有條不紊的空間。這是關於決定要保留什麼,放掉什麼,什麼要展示出來,什麼要收納起來,什麼該修補,什麼該保護。
你不需要等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時間──等你有錢重新裝潢、等你的孩子離家,或者等你終於有時間分類整理每一個抽屜和櫥櫃。你今天就可以開始,從你所在之處開始。這不是一組規定;這是一組讓你去思考的想法與問題,好讓你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
情感的連結
真實的情況是,很多人的家裡亂七八糟,即使我們也不喜歡這樣。我們在不需要的時候買了一些東西。我們告訴自己,真該把每樣東西擺得井然有序,但接著卻打開了電視,把該做的事忘在一邊。我多年的工作接觸許多人,他們努力做出重大人生改變,但「清理」一直是他們這段旅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當他們開始釋出愈來愈多的東西,便開始發現自己也釋出了負面的思考模式、不足感、對忙碌的忠誠、對過去的自己之依附,以及對某種與他們的本性或他們真正重視的價值無關的生活之渴望。這是真正需要侘寂介入的地方。當你明白你是如此完美的不完美,你對增進自我形象的「東西」的需求就減少了。最終,你家中的心靈簡約即是關於你,以及你想要為自己、為你的家人與你的朋友所創造的經驗。這變成是你所喜愛的,為真實的靈感創造空間。這與吸引你的東西有關。這是質感、深度與抉擇。而且,這是把你的判斷放到一邊,專注於你可以用你已經擁有的事物來做什麼。
一個侘寂的家,是一個休息的空間,可以迎接客人, 可以陶養家庭生活。這是一個留給珍貴事物的地方,這些事物蘊藏著愛,喚起回憶,而不只是帶來刺激的新事物。這沒有什麼對錯。這是一種樸實無華的風格,以完美的不完美方式來完成。
這一章的稍後,我會介紹一些以侘寂的方式,清理與心靈簡約你的空間的方法。但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這一切之下,日本美學的概念。
製造美
如果你把臉貼在這個老舊工作間的玻璃窗戶,你可能會看見哈斯汀.真起子(Makiko Hastings)坐在一張木椅上,腳踩著她的陶車;而她的椅子上都是泥釉的汙斑,和一位藝術家工作中的模糊手印。你可能會注意到,當她把陶土成形時,她的肩膀隨著溫柔的節奏起伏著。在她後面的架子上,你會看見成排正乾燥中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她懷著愛與內在的美感手工製作的。我第一次認識真起子的作品是在七年前,當時我買了一組她手作的鳥形筷架,是她為2011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受難者募款而做的。她一共做了一千個以上的陶鳥,以資助南三陸町的居民;南三陸町當地70%的土地都被那次地震隨後引發的海嘯摧毀了。幾年來,真起子自己歷經的挑戰也不少,但她懷抱著她對家庭與創作的深情,從另一個面向展現出來。
近來,真起子為她的網路商店6 與來往客戶製作一個個獨一無二的作品。當被問到她的美學選擇,她解釋說,一個領域的簡約原則,是如何在另一個領域發展出細節。其中一個案例是她最近接受一家當地餐廳主廚的委託,製作一組晚餐盤。它們出奇平整,每個盤子都有精緻、深淺不同的藍綠色釉,賦予每一頓晚餐一種對食物的獨特視覺經驗。
除了對形式、裝飾與色彩的考量,真起子不僅將她的盤子視為食物的容器,也是回憶的容器。最重要的是,她深信客人透過使用與珍惜她的餐盤,完成每一件作品的美。在這裡有一項重要的觀察:日本的美是在體驗中發掘,而不僅存在於觀看中。
解構日本美學
對於日本美學,目前沒有單一認可的一組詞語來定義,所以,我挑選了最普遍的概念,目的是為了讓它更容易被轉譯到你的人生。在日本美學的表面,是品味(視覺上的);表面下則是風味(經驗上的)。
想一想在日本我們可能與美聯想在一起的事物:一位身穿精緻黃綠色絲綢和服的舞妓懾人的優雅,搭配精工繡成的丸帶;打扮光鮮的東京人、一朵茶花插在灰釉的萩燒花瓶,或者一間傳統榻榻米房間的簡潔。所有這些對日本的印象──在風格、色彩、材質、花樣與複雜度上如此迥異──如何成為同一種美學結構的一部分?
這全是品味的問題。
表面上的美
如果我們要在一個光譜上標示出日本品味的主要類型,它看起來會像這樣:
派手(音hade):花俏、鮮豔、自由的。一襲亮眼的和服、指甲彩繪、高彩色的日本漫畫角色。這些顏色可以從比較原色到霓虹燈的顏色。
粋(音iki):時髦、有造型、入世且老練。
外表看起來信手捻來的時尚(雖然可能花了很多工夫);想想筆挺的西裝和世故的辦公室穿著,對顏色的運用充滿自信。
渋い(音shibui,中文為「澀」):有時翻譯成簡樸、柔和、細緻或者內斂,雖然「對日本人而言,這個字複雜許多,意味安靜、深度、簡約與純潔」。 近來,「渋い」被用來指接近沉靜的時髦、有設計感、低調的風格。在顏色上,它指的是暗色、豐富與深沉,通常帶一些自然色,以及一些灰色調,像是繡球花的調色盤。
地味(音jimi):字面上即是「土地的味道」──清醒、保守、不張揚。自然的,米色或平灰色調。如果有圖樣,是一種平常設計的低對比。
這些品味的每一種,都有其優雅之處,但表面上看起來非常不同。它們也可以用來描述態度。
侘寂適合什麼地方?
「侘寂」這個詞在西方已有一段時間被用作形容詞,描述某一種品味。它用來代表一種自然、質樸的外觀,崇尚不完美、有機的材料、質感與特性。在顏色上,想像自然微妙的色澤──各種土色、綠色、藍色、自然色、灰色、鏽色。我喜歡具有這些特性的物件。我被它們吸引,也用它們來裝飾我的家。但從深刻的角度來看,它們不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侘寂。
我猜想,這個意義上的轉變發生在許久以前,當時某些被侘寂吸引的大膽外國人試圖直探這件事的核心。
我想像他們詢問的友善日本人也許無法找到恰當的字,所以他們轉而指了一些東西,像是簡單的碗、茶室,或者一片枯萎的葉子──這些他們對體驗侘寂的聯想,但是那本質上並非如此。結果,我們來到一個尷尬的處境,許多我們這些非日本人習慣把侘寂當成某種「外觀」的稱呼,讚頌不完美與時間的痕跡,而不是欣賞其充滿力量的深度。
為了避免混淆,也為了需要一個單一的日文字,我將採「侘寂的」這個用語來描述特定的某種視覺品味(表面上的),以對比作為美的本質經驗的哲學上的侘
寂(深入的)。
以下是一些過去最常被用來描述「侘寂的」外觀:
.不對稱的
.有氣氛的
.有瑕疵的美
.簡樸的
.不完美的
.不定時的
.歲月的痕跡
.尋常的
.自然的
.異國風味的
.有機的
.原始的
.收斂的
.粗糙的
.鏽蝕的
.寧靜的
.簡約的
.心靈的
.細緻的
.有質感的
.低調的
如果我們要在上述的品味光譜上加上這個「侘寂的」,我認為它應該會座落在「渋い」與「地味」之間(雖然它確實的位置,當然是一個品味上見仁見智的問題):
你的自然風格是什麼?
花一點時間想想,你的自然品味落在這個光譜上的什麼地方?為了要幫助你辨識,請你環視一下你的家,想想哪一種空間能給你靈感。記住,視覺上的喜好可能是來自於質地、形狀、大小與陰影,而不單從顏色而來。
.若你的品味是「派手」或「粋」,「侘寂的」風格能增添一些寧靜與詳和,有助你與自然重新連結。
.若你的品味是「渋い」,如果你還沒注意到,「侘寂的」風格很可能天生適合你,而且能為你帶來多一點的特色與故事。
.若你的品味是「地味」,「侘寂的」風格能增添一些溫度與豐富性。
表面底下的美
日本對美的欣賞,不僅停留在外表的「樣子」。
他們甚至有特別的字來描述表面下,美的情感質素與我們和那種美的經驗連結。他們有一大堆不同的字詞來代表這個的不同面向,有些在意義上彼此重疊。為了簡單化,我只在此分享幾個最重要的詞。
物哀
「物哀」這個詞是對時間有限的美一種精煉的敏感與情感反應,已被翻譯成不同的說法,如「對事物的哀婉」、「對事物既甜美又苦楚的強烈情緒」,甚至「對事物的譁然」。這是消逝的美。乍看之下,這樣的描述以乎與侘寂相似,但有一點明顯的不同:物哀的焦點在於美(以及美的即將消失),而侘寂將我們的注意力拉到美提醒人們關於生命的事。當日本人運用隱喻來描述個別的詞,當提到「物哀」,他們通常會指出盛開的柔弱粉櫻在凋謝前稍縱即逝的美,但是提到「侘寂」時,他們較可能說到秋天的落葉。
幽玄
「幽玄」這個詞指的是以我們的想像力所見的世界之深度。它被連結到優雅的美、神祕的美,以及明白我們是比我們巨大很多的某個東西的一部分。幽玄被認為是傳統日本能劇最重要的原則。能劇發源於平安時期貴族之間高度精緻的文化,經過時間的演變,如今代表一種由美的詩意本質所滲透的深刻讚嘆感。
侘
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看到的,「侘」是由認知到質樸中的美所激發的情感。這是一種安靜的滿足,遠離物質世界的羈絆。侘的精神與接受我們真正的需求其實相當簡單,有很深的關聯,而且對已經存在於我們四周的美,懷抱謙虛與感恩。
寂
同樣地,如我們在第一章所看到的,「寂」傳達一種伴隨時間消逝而來的深刻與沉靜之美。在視覺上,我們將此視為歲月的古色、凋落、失去光澤,以及古物的痕跡,因此,它可以被用來描述某物的外表。但它也可以談得更深。這是一種特別的美,崇尚、反映與提醒我們生命的自然循環,刺激大量的情緒反應,從渴望、憂鬱,到沉思與熱望。
這些美的情感元素對日本人的美感至為重要。為了欣賞它們,我們必須暫停、專注,保持開放的心,去了解。
伊莉莎白.高登(Elizabeth Gordon)於1958年寫了一本書,談論日本人的美,當時她還是一位編輯,正在進行一項五年長期計畫,為兩項關於日本的議題做準備,她說:
首先,如果你被局限住,只能用習以為常或歷史悠久的方式做事,那麼,你就不能學到看見美。你必須透過純真的雙眼看每一件事,意思是,忘卻所有與價錢、年齡、社會脈絡、聲望等等有關聯的事。摒除所有由其他人做出的判斷,回應它們,就像你在大自然中對樹木、夕陽、雲彩和山巒的回應。其次,如果你只看見彼此隔絕的事物,你也不能學到看見美。尤其是無可避免綁在一起的事物。在美當中,事物會成長或縮小,端看它們的背景環境。
受到日本的啟發,當時一位美國的流行教主賦予她的讀者們全面的認可,讓他們停止根據從別人那裡收到的想法,評斷自己家中物品的價值,而要擁抱直覺上吸引他們的東西。
內在的美
日本的美無法用邏輯以一個字來描述。它必須用眼睛和心來看,參與其中,親身感受。侘寂在教我們讓更多的美進入我們的生命與生活空間這件事,最重要的啟示是:
然而,如果美是存在於觀者的心裡,對我們在實際上來說,發現新的觀看角度是什麼意思?
這意謂要用我們所有的感官尋找美。意謂要停止不斷追求更多,好讓我們能夠發覺我們的視線範圍裡已經存在的東西。這意謂著慢下來,慢到能夠好好地看,並且留意表面下的東西。意謂讓自己被我們所愛與珍惜的人、事與想法包圍。也意謂三不五時地反思,想想生命是一個循環,不是永生,而且是短暫且珍貴的。
它也意謂要打開我們的心房,迎接可能性與驚奇。
同時意謂尋找更質樸的生活的禮物。
把你的家變成你自己的
攤在地板上的,是一大堆我在日本數年間蒐集的室內設計雜誌和書。我正努力準確找出日本設計與風格長期吸引我的到底是什麼。當我的目光在這些書的封面上飛快移動,雙手快速翻閱書頁,時光倒流到2000年代初,當我還在東京工作與生活的時期。當時我在運動領域有個繁雜的工作,但在空檔時──午餐時間與周末──我會花好幾個小時在舒適的咖啡廳閱讀建築、室內設計、陶藝、織物與風格的書刊。少數放假的日子,我去看展覽,到自由之丘、代官山和神樂坂找獨立商店,不僅享受這裡販售的精緻手作產品,也享受它們包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