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世界大歷史:一部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興衰史
分享產品
你能往後看多遠,就能往前看多遠:《另眼看歷史─共產世界大歷史》呂正理
呂正理
生於台灣桃園大溪, 清華大學化學系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卜內門化學公司台灣分公司(ICI Taiwan)總經理及中國卜內門化學公司 (ICI China)董事總經理。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業餘研究歷史。現專業寫作。 201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另眼看歷史--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的多角互動歷史》,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該書於2016年修訂為《另眼看歷史 –中、日、韓、台三千年》。2016年出版 《從困境中奮起 - 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以接續前書。本書是作者的第三本著作,亦為「另眼看歷史」系列之一。
作者:呂正理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6-24
ISBN:9789573288190
頁數:544
規格:17 x 23 x 3 cm
鼎力推薦──
曾憲政 (前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陳健邦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東升 (台大社會系教授)
張錦華 (台大新聞所所長)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廖彥博 (歷史作家)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
「本書作者以其理工邏輯思考之背景、多年企業管理之經驗,研讀數百部中外歷史著作及相關史料,輔以其個人的親身接觸,以其獨到的史觀,繼先前兩本有關東亞史的著作之後,完成了這本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大歷史,令人擊節讚賞。」--曾憲政 (前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20世紀共產主義曾經是解決資本主義諸多問題的解方,但本書整理的歷史資料已經顯示這條道路可能是行不通的,我非常認同作者提到的檢視與反省過去的歷史經驗是思考未來社會藍圖的必要作為,而這本書精彩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我們這樣的素材。」--陳東升 (台大社會系教授)
「在當前極度混亂而震盪的世局中,無論你關心的是瘟疫、人權、經濟、政治、傳播、國際關係或兩岸三地,如果能更深入的回顧共產主義擴散全球的過程,必能更了解為何共產黨專制統治的基因就是不斷在國內、外輸出狡邪的謊言和殘酷的暴力,而更能清明的選擇真正符合人性正道的未來。」--張錦華 (台大新聞所所長)
「共產主義代表近代以來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一種激進行動,可惜的是,在實現過程中卻變成新階級、新威權,因殘暴腐化而崩解。《共產世界大歷史》所述說的,就是共產主義理想殞落的故事,發人深省。」--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以獨特的眼光、清晰的理路、豐富的史例,為讀者呈現共產主義從學說思想到黨國體制的全部歷程。從前台灣的高中學生上三民主義課程,讀到孫中山說『馬克思是社會病理學家,不是生理學家』時還必須畫重點,然而真正了解箇中意思的人又有多少?」--廖彥博 (歷史作家)
「共產主義曾是風靡一時的世界潮流,對兩岸的歷史走向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者以紮實的資料作為參考,鉅細靡遺地描述出共產主義的興衰,大膽跳脫群常的敘事框架,將視野抬高到國際的角度,俯瞰整個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形成、擴張、及崩解。」--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二次大戰前後的東南亞獨立運動及其與共產黨的關係
東南亞的近代史,直接地說就是被西方國家殖民統治的歷史。馬來亞、北婆羅洲、沙撈越(Sarawak)、新加坡和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越南、柬埔寨和寮國(或稱佬撾)合稱法屬印度支那,是法國的殖民地。印尼當時稱為荷屬東印度,是荷蘭的殖民地。菲律賓原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後來轉到美國手中。只有泰國是英、法勢力範圍之間的一個緩衝區,倖免於被殖民。
殖民政府在剝削、壓榨殖民地時,通常都選定一部分土著領袖,給予特權,使其分沾少許利益,願意與殖民政府合作。但也有許多人擎起民族主義大旗,從事獨立運動,一心一意要把外國人趕出去。不幸的是,東南亞各國所有的獨立運動直到十九世紀末都以失敗收場。
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出現後,東南亞各國的獨立運動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有一部分土著蘇丹派其子女或族中的菁英到歐洲接受西式教育,受到革命思潮洗禮,回國後大多成為追求獨立運動的中堅分子。同時也有一部分歐洲的白人社會主義者因為同情被殖民者而自願幫助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的「民族自決」也激勵了很多人。
日本在二次大戰時揮軍南進,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聲稱「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獲得東南亞各國許多人民響應,很快就把白人殖民者都趕出去。但由美國領頭的盟軍也很快又回來反擊日軍。當時各國的人民反應分歧,有人選擇與皇軍配合,也有人選擇與盟軍合作。史達林雖然還未對日本宣戰,卻在暗中支持各國的共產黨與盟軍配合,對日軍展開游擊戰。
日本投降後,依「總命令第一號」的規定,除了菲律賓之外,其他東南亞地區都由蒙巴頓將軍受降。當時各國參加抗日戰爭者無不想要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獨立國家,法國及荷蘭卻都想要回到舊屬地重建殖民地。結果蒙巴頓竟決定協助法軍及荷軍,戰爭於是無法避免。蘇聯及中共趁機介入,協助各國的獨立運動,戰爭於是進一步擴大而複雜化。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派子弟兵到亞洲參戰,出錢、出力最多,目的當然不是要幫歐洲人在戰後回到殖民地繼續剝削,因而對法國及荷蘭十分反感,決定置身事外。然而,當中國大陸變色後,美國漸漸看出東南亞各國也即將次第陷入共產黨手中,只好改弦易轍,決定出手對抗共產黨。
以上概述了東南亞各國獨立運動的共同背景,以下接著請為讀者分述各國的情況。
胡志明與越南的獨立運動
東南亞地區在一九三○年除了菲律賓之外還有三個共產黨成立,分別在越南、泰國及馬來亞。其中的越南共產黨是由胡志明創立的,後來改稱印度支那共產黨,將柬埔寨及寮國也納入。
胡志明(Ho Chi Minh,一八九○~一九六九)出生時,越南是在法國殖民政府扶植的「阮朝」傀儡政權的統治之下。由於阮朝無力阻止法國人剝削越南百姓,巧取豪奪,胡志明至為痛恨,矢志終有一天要將法國殖民政府趕出去。一九一一年,胡志明偷渡出國,在一艘法國商船上當雜工,後來又在倫敦、巴黎分別居住多年,也是從事各種卑微的工作。然而,胡志明在困頓中卻能大量閱讀書籍,並仔細地觀察西方社會。一九一八年,胡志明加入法國社會黨,兩年後又成為從社會黨中分裂出來的法共創始會員。周恩來、鄧小平在巴黎「勤工儉學」時,也曾與胡志明來往,彼此建立其後五十年的革命情誼。
一九二三年,胡志明前往莫斯科接受共產國際的訓練,並在第二年被派到中國廣州,在黃埔軍校裡擔任鮑羅廷的翻譯。胡志明藉機推薦一部分越南人進黃埔軍校,後來都成為越共的重要人物。由於當時國共合作,他也參加由一位越南右派革命家潘佩珠所領導的「越南國民黨」及「心心社」的活動。潘佩珠後來卻在上海租界被法國特務逮捕入獄。胡志明於是接收「心心社」,這就是「越南共產黨」的前身。有很多歷史家懷疑潘佩珠是被胡志明密告而遭難,但沒有足夠的證據。
胡志明實力漸增後,於一九四一年成立「越南獨立同盟會」(簡稱「越盟」),並回到闊別三十年的越南,率領范文同、武元甲和長征等幹部配合中國軍隊對日抗戰。美國參戰後也撥給越盟武器,使其對法國維琪殖民政府和日軍進行游擊戰。法國維琪政府在盟軍登陸諾曼第後倒台,日軍怕越南的法軍可能倒戈,突然發動突襲,將所有的法軍都關入俘虜營裡。
日本投降後,胡志明在河內的巴亭廣場舉行群眾大會,宣讀《獨立宣言》,聲稱越南從此脫離殖民統治而獨立。然而根據「總命令第一號」,越南受降是以北緯十六度線為界,由英軍及中國軍隊一南一北分別受降,越南是否能獨立建國並不是胡志明所能掌控。不料英軍登陸西貢後就立刻釋放被關在日本俘虜營裡的法軍。法國同時從國內增兵,預備重建殖民地。
蔣介石這時指派陳修和將軍為赴越南受降團的副團長,實際負責。陳修和是解放軍名將陳毅的大哥,兄弟倆卻各自在不同的陣營裡。法國向蔣介石表示願意廢棄在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以換取中國軍隊撤出越南。蔣介石這時關注的是國共內戰,不願與法國衝突,因而表示同意。陳修和與其部屬卻不願遵照蔣介石的指示,在暗中支持越盟組織臨時政府,選胡志明為主席。中國受降軍隊又違背蔣介石的命令,私下轉送受降的日軍武器給越盟,然後撤軍。
一九四六年底,越盟與法軍在河內激戰,結果戰敗,被迫撤出。法國為了爭取越南人民的支持,請已退位的保大當皇帝,但仍只是傀儡。一九四九年,中共在內戰中獲勝而建國,是影響越南此後戰局的關鍵因素。史達林在當年年底七十大壽時,胡志明也前往莫斯科祝賀,並趁機取得史達林、毛澤東承諾支援,獲得供應十個師的武器裝備。毛又先後派解放軍名將陳賡和韋國清率領軍事顧問團到越南,但越盟仍在抗法戰爭中苦戰。
一九五四年三月起,武元甲率領越盟軍隊與法軍大戰於奠邊府。法軍竟然大敗,死傷及被俘共二萬人。法國只得在其後舉行的日內瓦會議中同意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將越南分為南、北越,北越由越盟統治,南越由法國扶植的保大政權統治。事實上,法國這時已經決定撤出越南,由美國接手。日內瓦會議至關重要,本書在第十五章還要詳細敘述其經過及後續發展。
[摘自〈第十二章 日本、台灣及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