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頁中的永恆:書籍的歷史與流轉之路
分享產品
★西班牙出版史上最成功的非文學類書籍!暢銷破40萬本,全球發行超過30種語版!
★榮獲「西班牙國家散文獎」及諸多重要獎項肯定!
★2020年西班牙書店推薦獎!眾口同讚:疫情封城期間,讓人最安於室,只想賴在沙發上看的書!
相較《人類大歷史》,這絕對是「書籍大歷史」中最精采的一本!
穿梭30個世紀,引領讀者跟隨尋書人的腳步,如紀錄片般遊歷古今。
「我深信讀過本書的讀者,來世仍會繼續閱讀此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祕魯文壇巨擎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 驚豔讚譽!
「這是一本用散文形式寫成的冒險小說。」──西班牙文壇巨擘 路易斯‧朗德洛 精闢詮釋!
閱讀是會讓人上癮的迷幻藥,而這份追求從古至今生生不息!
對所有愛書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大部魔幻圖書館,
書籍的歷史、字母的發明、圖書館的誕生……
隨著人類對知識的渴望一代傳承一代,書頁的冒險之旅驚奇展開……
作者飽讀詩書,文筆生動優美,鋪陳轉折就像是一本小說。
書中提及的文哲經典和現代著作,全部羅列出來,堪稱是一套豪華書單,
讀者能從中獲取的人文、歷史和文學相關知識,既多且精,並讓人讀來趣味盎然!
套句波赫士的話: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那麼,這本書絕對會令你有如置身天堂ㄧ般!
得獎紀錄
2020西班牙國家散文獎(Premio Nacional de Ensayo)
2020西班牙全國書店非文學類推薦獎(Premio las Librerías Recomiendan de No Ficción)
2019西班牙國家廣播公司〈評論之眼〉文學獎(Premio el Ojo Crítico de Narrativa)
2019公民行動獎(Premio Acción Cívica),以「捍衛人文」獲最佳非文學類書籍
2019歷史小說獎(Premio de Novela Histórica Hislibris)非文學類得主
2019亞拉岡書籍之友協會「年度最佳書籍貓頭鷹獎」(Premio Búho al Mejor Libro de 2019, que Otorga la Asociación Aragonesa de Amigos del Libro)
2019促進拉丁研究國家獎(Premio Nacional Promotora de los Estudios Latinos)
2019荷西‧安東尼歐‧拉博迪達紀念獎(Premio José Antonio Labordeta)
2019馬德里書店協會年度最佳非文學類書籍
作者簡介
伊琳娜‧瓦耶荷(Irene Vallejo)
1979年生於西班牙薩拉戈薩,自小即深為希臘與羅馬神話著迷而研讀古典語言學,並取得薩拉戈薩大學及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博士學位。曾獲研究獎助金而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多年來兼顧講學、研究和寫作,也為報章雜誌撰寫專攔。出版本書之前,已出版數本小說、散文和童書。
譯者簡介
范湲
西班牙納瓦拉大學語言學碩士,成長於高雄美濃山腳下農村,定居阿爾卑斯山麓的薩爾斯堡。時移境遷,最愛仍是坐看悠悠天地、耽溺讀書之樂。做過一些與所學相關或不相關的工作,日日學習做個不失職的母親。
已出版譯作:《氤氳之城》《風之影》《天空的囚徒》《天使遊戲》《靈魂迷宮》《海上教堂》《雨中的3分58秒》《Good Luck:當幸運來敲門》《無形之城》《時間推銷員》《露露》等。
作者:伊琳娜.瓦耶荷
譯者:范湲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1-01
ISBN:9789861373447
頁數:480
規格:14.8 x 20.8 x 3.1 cm
名人推薦
〈媒體與文學名家佳評如潮!〉
文章優美,文筆著實令人激賞;這部精采傑作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書籍和閱讀的熱愛。我深信,此時已讀過本書的讀者,來世仍會繼續閱讀此書。──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者睿智明快地拋卻了學院風格的制約,採取了說書人的姿態,她出陳這段歷史,並未羅列引用眾多研究資料,倒像是敘述了一個寓言故事。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如維吉尼亞‧吳爾芙所言),這本引人入勝的散文因此更動人,也更直接,因為這本書純粹是熱情讀者對書籍的致敬。──阿爾貝多‧曼格/Alberto Manguel,西班牙《國家報》書評家
一部兼具嚴肅和娛樂的作品,同時展現了敘述的愉悅。──龔薩羅‧托爾聶/Gonzalo Torné,西班牙《世界報文化週刊》
一本超凡出眾、普世皆宜,卻又獨一無二的作品。──賈利翁/Jordi Carrión,《紐約時報》
閱讀伊琳娜‧瓦耶荷的散文是一大樂事,富含創意,精采優美,敏銳十足。──路易斯‧朗德洛/Luis Landero,西班牙知名小說家暨專欄作家
有些書,讓人失魂,令人臣服,讓人加速閱讀,心情莫名緊張,這樣的書,儘管有其必要性,卻不易尋得,尤其在創意十足的開頭段落。我最近發現的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書頁中的永恆》,伊琳娜‧瓦耶荷的力作。──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é Millás,西班牙知名小說家暨專欄作家
一位卓越的語言學家,同時亦有天使般的筆觸。伊琳娜‧瓦耶荷拉近了溝通的距離,甚至把她和讀者間的對話變成了一場文學盛宴。──路易斯‧阿爾貝多‧得‧昆卡/Luis Alberto De Cuenca,西班牙《ABC日報》書評家
對於賦予人類自由最重要的工具「書籍」的起源,本書有令人欽佩的深入探討。──拉斐爾‧阿爾古優/Rafael Argullol,西班牙知名作家暨哲學家
伊琳娜‧瓦耶荷的著作思辨清晰且充滿智慧,讀來如行雲流水,同時引人深思。這是人文主義的最佳展現。──卡洛斯‧賈西亞‧古雅爾/Carlos García Gual,西班牙著名作家、書評家暨古希臘學者
一部獨樹一格的作品:書籍的歷史、字母的發明、圖書館的誕生……內容博學豐富,兼具輕快流暢,幽默與高雅並陳,同時對照當代。──蘿拉‧芙蕾薩斯/Laura Freixas,西班牙小說家暨專欄作家
一本內容精采且構思縝密的作品,筆觸兼具敏銳和清晰。──西班牙《馬拉加日報》
〈獻詞〉獻給我的母親
〈譯者序〉愛書人的深情告白
〈序〉一個美好的古老世界恐將消失?!
第一部 希臘想像未來世界
歡愉與書籍之城
亞歷山大大帝:世界永遠不夠大
馬其頓友人
懸崖邊的平衡:亞歷山卓圖書館和博物館
一個關於烈火和通道的故事
書籍的外皮
一項偵探任務
荷馬之謎與沒落
失落的口述世界:一張聲音之毯
字母的寧靜革命
穿出迷霧的聲音,不確定的年代
學習閱讀陰影
叛逆文字卡位成功
第一本書
流動書店
文化信仰
一個記憶力過人的男子和一群前衛娘子軍
故事的編織者
我的歷史由別人敘述
關於喜劇與我們對垃圾場的歉疚
一段與文字的激情關係
書籍之毒,以及它的脆弱性
亞歷山卓圖書館三大毀滅性災難
救生艇和黑蝴蝶
我們就這樣開始成了怪人
第二部 條條大路通往羅馬
一座惡名昭彰的城市
挫敗的文學
奴隸制的隱形門檻
起初都是樹木
窮作家,富讀者
一個尚屬年輕的讀者大家庭
書店業者:危險的行業
裝訂書的童年與成功
兩個西班牙人:首位鐵粉和熟齡作家
赫庫蘭尼姆:保存文物的大破壞
奧維德觸犯審查制
甜蜜的慣性
書籍的內部之旅及其命名
何謂經典?
經典:蘆葦的故事
女聲碎片
以為是永恆,卻如此短暫
勇於回顧
〈結語〉被遺忘的,無名英雌
第一部 希臘想像未來世界
歡愉與書籍之城
在真實的城市面貌之下,已逝的古城仍生生不息。雖然大圖書館早已消失,但往日回音、輕聲低語和竊竊私語,依舊在空氣中迴盪不已。
1.
一個商賈之妻,風華正茂,卻百無聊賴,日日獨守空閨。十個月前,丈夫從地中海的科斯島啟航前往埃及,自此,不見任何來自尼羅河國度的訊息。她芳齡十六,尚未生子,實在受不了鎮日關在閨房裡的單調日子。無所事事。起初,差遣奴隸似乎挺有趣味,但漸漸也不足以填補空虛的生活。因此,三姑六婆來訪,總能讓她開心。大門外的訪客是誰已無所謂,她渴望的是如鉛塊般的沉重歲月能稍得紓解。
女奴通報,來訪的是希莉黛老太太。商賈之妻接下來可望有點樂子了:她這個老奶媽希莉黛口不擇言,又愛插科打諢,滿嘴淫穢字眼。
「希莉黛媽媽呀!妳好幾個月沒來我家啦!」
「妳也知道,我住得遠,而且現在的體力連一隻蒼蠅都比不上啊!」
「好啦!好啦!」商賈之妻說道。「妳的體力呀……就算是同時應付兩個男人都沒問題啦!」
「妳就會尋我開心……真是的!」希莉黛應道。「有件事情……咱們兩個女生私下聊聊。」
老太太面露訕笑,拐彎抹角的開場白之後,終於坦承來意。話說有個年輕力壯、長相俊美的青年,兩度在奧林匹克競賽贏得競技獎項。這個年輕人看上了商賈之妻,欲火難耐,一心想成為她的入幕之賓。
「妳千萬別生氣啊!不妨考慮一下他的要求吧!這個人啊……連骨子裡都是激情欲火喔!妳跟他玩玩有什麼關係呢?難不成妳就天天在這裡,了不起只能坐熱一張椅子……」希莉黛一臉魅惑地質問她。「等妳覺悟的時候,早就年華老去啦!什麼矜持不矜持的,最後都變成骨灰囉……」
「唉呦!快住嘴啦……」
「妳丈夫呢?他在埃及忙些什麼?也不給妳寫封信,早就把妳忘得一乾二淨啦!我看,他八成已經跟別的女人共飲一杯美酒了吧!」
為了瓦解女孩最後的堅持,希莉黛滔滔不絕地描述著當時的埃及,尤其是亞歷山卓,對一個身在遠方的負心漢提供了諸多誘惑:環境富裕,讓人心神蕩漾的溫暖氣候,各種體育館、表演場所,群聚的哲學家,豐富的書籍、黃金、美酒,舉目皆是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如此迷人耀眼,彷若天上繁星。
我大致翻譯了西元前三世紀的一部希臘戲劇作品開頭簡短的片段,描繪了當時日常生活的濃郁情調。此類的小品當然不足以作為代表,除非是某一類戲劇化的文本。幽默趣味,偶有流浪漢小說的況味,這些作品為西元前的世界開啟了一扇窗:被鞭打的奴隸,殘酷狠毒的主人,拉皮條的淫媒,痛失青春期子女而在絕望邊緣掙扎的母親,或是欲求不滿的女性。希莉黛是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淫媒之一,她是職業皮條客,深諳這個行業的各種訣竅,因此,她能毫不猶豫地戳中獵物最脆怯的弱點:老化,舉世皆有的恐懼。不過,希莉黛再怎麼精明狡猾,這次還是吃了敗仗。兩人的對話以女孩的嬌嗔責備畫下句點,她堅決為離家的丈夫守貞,或許,她只是不想承擔外遇帶來的可怕風險。「妳這下士氣重挫了吧?」商賈之妻質問希莉黛,但同時也好意送上一杯酒安慰她。
除了幽默和生動的風格之外,這篇文字也饒富趣味,因為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亞歷山卓尋常百姓過的日常生活:一座歡愉和書籍之城,也是一座性愛和文字之城。
2.
亞歷山卓的傳奇綿延不斷。希莉黛與春心蕩漾的女孩間的對話化為文字,歷經兩個世紀之後,史上最偉大的情色傳奇之一正在亞歷山卓上演著: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與馬克˙安東尼的愛情故事。
當時,羅馬已成為地中海國力最強大的帝國中心,但仍是一座街巷曲折的迷宮,既陰暗又汙穢。此時的馬克˙安東尼首度踏上亞歷山卓的土地。霎時,映入眼簾的竟是一座令人陶醉的城市,皇宮、神殿,寬廣大道,以及雄偉氣派的紀念碑。羅馬人對軍事力量充滿自信,並自詡是未來的主人,然而,這個昔日盛世和沒落富國展現的魅力,卻讓羅馬屈居下風。夾雜著激情、驕傲和策略盤算,權傾一時的大將軍和埃及末代女王建立了一個政治與性愛聯盟,在傳統的羅馬社會掀起了醜聞風暴。據說,最引人爭議的是:馬克˙安東尼打算從羅馬帝國遷都亞歷山卓。倘若這對愛侶在羅馬帝國奪權之戰拿下勝仗的話,或許,現今大批觀光客湧入的永恆之城是在埃及,眾人將在那兒忙著以圓形競技場和論壇為背景拍照留念。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就像她統御的亞歷山卓一樣,兼具文化和放浪的特質。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說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其實稱不上是個美人。走在大街上,沒有人會特意停下來看她的。但是,她具備超凡的魅力、智慧和口才。她的嗓音如此柔美,凡是聽她說過話的人皆深深著迷。普魯塔克還說,她的唇舌駕馭語言的功力,彷彿是個多聲部的樂器。她不需要翻譯就能說流利的衣索匹亞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敘利亞語、米底語和安息語。她精明幹練,見多識廣,在國內外的幾場奪權戰中贏得勝仗,卻在關鍵戰役吃了敗仗。她的問題就出在樹敵太多。
在這段充滿狂愛的情史中,書籍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馬克˙安東尼自認統治天下僅剩一步之遙,他打算以一份大禮討好克麗奧佩脫拉七世。他清楚得很,金銀珠寶或珍饈美食都不足以讓這位情婦眼睛一亮,因為她早已習慣天天揮霍這些東西。有一回,宿醉未醒的清晨,她面帶挑釁浮誇的神情,竟將一顆碩大的稀有珍珠丟進醋裡融化,然後一口喝光了。因此,馬克˙安東尼為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精挑細選的禮物,可不能讓她提不起興致:他奉上二十萬冊書籍,作為大圖書館館藏。在亞歷山卓,書籍是點燃激情的媒介。
兩位在二十世紀去世的作家,已然成了我們在這座城市尋幽訪勝的最佳嚮導,為亞歷山卓傳奇增添了懷舊古意。康斯坦丁諾斯˙卡瓦菲斯(Constantino Cavafis)是個抑鬱的公務員,希臘人,任職埃及的大英帝國公務機構,在工務部的水利處職位從未升遷過。夜幕低垂時,他轉而投入感官享樂的世界,周遭盡是都會男女和來自各國的墮落靈魂。他對亞歷山卓的紅燈戶瞭若指掌,那是他「嚴格禁止且遭人唾棄」的同性戀傾向唯一的避風港──他曾如此自述。卡瓦菲斯熱愛閱讀經典作品,幾乎是個秘密創作的詩人。
在他最為人熟知的詩作當中,虛實人物交錯,重現了伊薩卡島、特洛伊島、雅典和拜占庭場景。至於自傳性較強的詩作,偶有嘲諷,時而吹噓,描述了他自己邁入成年的經驗:傷逝青春,學會享樂,或是備嘗歲月流逝帶來的焦慮。題材的差異事實上僅是表象。曾閱讀過和想像過的過往歷史深深感動著卡瓦菲斯,如同他自己的回憶。當他在亞歷山卓漫步閒逛時,在真實的城市面貌之下,他隱約瞥見那座已逝的古城仍生生不息。雖然大圖書館早已消失,但往日回音、輕聲低語和竊竊私語,依舊在空氣中迴盪不已。對卡瓦菲斯來說,在這些充斥著孤獨、苦難眾生的街道裡,眾多古代靈魂仍常駐在此。
《亞歷山卓四重奏》(The Alexandria Quartet)系列裡的人物:賈絲婷、達里,尤其是巴特哈札爾,在小說裡自稱認識卡瓦菲斯,並不斷憶起那位「城市老詩人」。作者勞倫斯˙達雷爾(Lawrence Durrell),是被清教徒的規範和氣候壓抑得透不過氣的眾多英國人之一,藉由這四部小說擴展了亞歷山卓傳奇的情色和文學迴響。達雷爾在動盪不安的二次大戰期間初識這座城市,當時,埃及被英軍占領,一個暗藏間諜和陰謀活動的巢穴,而且,一如既往,也是歡樂之城。對於各種色彩,以及讓亞歷山卓活力盎然的肉體感官,沒有人比他描述得更詳盡。盛夏的孤絕寂靜和高遠晴空。烈火燒灼般的炎夏日常。耀眼刺目的蔚藍大海,豔黃的海灘。內陸的馬雷奧帝斯湖(Mareotis),時而迷濛飄渺,仿若海市蜃樓。在海洋和湖泊之間,不計其數的街道積聚了沙塵、乞丐和蒼蠅。還有棕櫚樹、豪華酒店、大麻和爛醉。乾燥的空氣彷彿凝滯的電流。檸檬黃與絳紫潑灑的黃昏景致。五種民族,五種語言,十來種宗教,浮游海面上的五列艦隊掠影。在亞歷山卓;達雷爾如是寫著:肉體甦醒了,感覺卻像置身監獄裡的小酒吧。
二次世界大戰重創這座城市。在《四重奏》系列最後一部小說裡,女主人翁克莉描述了令人傷感的景象:停放在沙灘上的坦克車彷彿恐龍的骨架,大砲就像一片石化叢林裡傾倒的樹木,貝都因人在轟炸後的火場中流竄著。這座城市,向來就是邪惡淵藪,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公共便壺。她這樣形容。一九五二年之後,勞倫斯˙達雷爾未曾重返亞歷山卓。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後,已繁衍千年的猶太和希臘族群逃離此地,中東的一個時代就此告終。從那座城市遊歷歸來的旅人們告訴我,在那座燈紅酒綠的大都會裡,書籍儼然成了遙遠的回憶。
裝訂書的童年與成功
歸功於發明手抄本那群被遺忘者的努力,文字存活的希望增加了。藉由新的格式,書寫文字受到裝訂的保護,比起莎草紙書,可以在毫無損壞的情況下保存更久。
21.
很久以前,災難預測者已經警示我們最壞的預兆:書籍正面臨生存危機,未來的某一天,它終究會因為其他更懶惰的娛樂方式和網路的放肆擴張而消失。
這樣的預測恰好符合了第三千禧世代人們慣有的思考模式。一切都在每日加速中前進。今日的最新科技已經把昨日大獲成功的新發明逼到牆角。舊事物被取代的期限逐日縮短。衣櫥裡應該換成當季最新流行的行頭,手機要換成最新款式;我們的裝備總是持續要求更新程式和運用。新事物吞噬了之前的事物。我們若不保持高度警覺,若不時時密切觀測,世界很快就會超越我們。
大眾媒體和社群媒體,瘋狂追逐即時動態,並以此餵養其內容。它們迫使我們接受急奔而來的各種創新,彷彿站在浪頭上的衝浪客,持續高速前進。然而,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卻提醒我們,在深海海域,變動是很緩慢的。維克多˙拉普恩德(Víctor Lapuente Giné)曾寫道,現代社會看似明顯傾向未來主義。當我們針對新舊型態事物做比較時,例如一本書和一台平板電腦,或是地鐵站裡一位修女坐在手拿時髦廣口杯的青少女旁,我們總認為比較新穎的會有更好的未來。事實上,恰恰相反。我們保有的事物或習慣越是長久,它就越有前景。最新的事物,整體而言,看起來都像以前的東西。很有可能到了二十二世紀還有修女和書籍,但未必還會有Whats App和平板電腦。未來還是會有椅子和桌子,但是不一定會有電漿顯示器或行動電話。當紫外線不再把我們曬出一身黝黑時,我們依然會繼續慶祝冬至到來。像金錢這麼古老的發明,其倖存的機會遠大於3D電影、無人機,或電動汽車。許多趨勢在我們看來無庸置疑;從過度消費到社群媒體,但這些終將褪去。從久遠以前伴隨我們至今的古老傳統;從音樂到追求靈性,卻從未消失過。我們不妨看看世界上社經方面較進步的國家,事實上,他們對古物的愛好令人訝異:從王室、活動儀式到生活節奏;從新古典主義建築到古老電車。
倘若詩人馬提亞爾能夠扭轉時光機器,並在今天午後到我家來一趟,他恐怕看不到幾樣他認得的東西。會讓他瞠目結舌的東西可多了,電梯、門鈴、路由器、玻璃窗、冰箱、電燈泡、微波爐、照片、插頭、風扇、鍋爐、馬桶鍊條、拉鍊、叉子和開罐器。他若聽到快鍋咻咻的哨聲,恐怕會嚇一跳,若聽到洗衣機開始轟隆運轉,他一定驚得跳起來。他可能會驚慌失措,急著找尋躲在收音機後面說話的那些人。當鬧鐘嗶嗶響個不停的時候,他一定會苦惱焦慮──就跟我一樣。光是看外觀,他一定摸不著頭緒這些東西做何用途:膠布、噴霧器、開瓶器、拖把、鑽頭、吹風機、擠檸檬器、黑膠唱片、電動刮鬍刀、魔術貼、錄音機、口紅、太陽眼鏡、擠奶器或衛生棉條。然而,看了我的藏書大概會讓他很自在。他認得這些書籍,他會把它們拿下來翻開,並一頁頁讀下去。他會用食指指著一行行文字。他一定感到很寬慰:在他那個世界裡,總算也有東西流傳給我們。
因此,面對關於書籍未來的大量末日預言,我只能說:我尊重這種說法。並沒有太多事物歷經千年仍存在我們生活中。能夠留存至今的東西,可見都是難以淘汰的倖存者(輪子、椅子、湯匙、剪刀、杯子、鐵鎚,書籍……)。這些基本設計和純淨極簡已經沒有大幅改進的空間。它們已經通過許多考驗,尤其是歷經許多世紀的考驗,而我們卻找不到任何更好的其他裝置可以取代它們的功能,頂多只是在材質和成分上做修正。它們在簡易實用這方面已臻完美。因此,我深信書籍會繼續成為閱讀的基本支撐,或是非常類似書籍的東西,同樣具備書籍長期以來堅守的本質,包括在印刷術發明以前。
此外,所有長壽物品,那些已經伴隨我們許多個世紀的東西,塑造了新創事物,並打造了它們的招牌。古代的書籍成了我們開創先進個人電腦的參考模式。一九六○年代末,大型電腦需要用整個房間來安放,費用則跟買房花費一樣高。那個造價直逼房地產的大塊頭機器必須使用打孔的卡片進行程式設計。這些大型電腦是為了軍事和商業用途而打造。艾倫˙凱當時是個年輕的電腦科學家,受雇於全錄公司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簡稱PARC),此時的他已勾勒了即將大幅扭轉人類生活的願景。他當時正在思考,人類或可和電腦建立關係,讓它的威力成為人們最緊密的媒介。他知道,電腦可望大規模流行,變成家家戶戶客廳都有的新科技,數以百萬人不分職業皆可獨立使用。凱勾勒出他心目中新電腦的樣貌:它必須像書籍一樣輕巧並且方便攜帶,容易取得,容易使用。他用厚紙板做出模型,並深信電腦科技的進步一定能在幾年內讓他的構想成真。在PARC,凱繼續發展他的願景。他將自己的發明稱作Dynabook。這個名稱說明了它的特質:一本動態書籍。換言之,它類似古代的抄本,但具有互動功能,並由讀者掌控。他提供的認知框架,類似過去幾世紀來的書籍和印刷媒體,同時增添了電腦新媒體的優勢。
第一批剛問世的Dynabook被命名為「奧圖」(Alto)。在一九七○年代中,奧圖電腦已經可以發揮功能。當時有近千台電腦加入運作行列,使用單位不只是PARC,也包括美國各大學院校、參眾兩院及白宮,全部由全錄公司免費提供。新世界正在崛起。雖然奧圖電腦具備多項功能,但這些單位大多將它用於文件、設計和溝通。基本上,它就是一本電腦書。一九七九年,賈伯斯造訪PARC。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奧圖電腦的外觀和美學概念完全融入了後來的蘋果電腦,直至今日,所有新產品依舊維持著同樣的簡潔外觀。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則是更深化了當年追尋的願景,當時設定的目標是輕巧、袖珍又好帶,如同口袋書似的電腦。
一九八四年,字體設計師薩姆納˙史東成了「奧多比」(Adobe)公司第一位文字設計部門主管。他延攬一群設計師負責開發新字體,並鼓勵他們從最古老的傳統中尋找靈感。奧多比原創字型軟體選擇了印刷術發明前字體演化的三種美學極致:「Lithos」,靈感源於古希臘,設計師參考的是普里耶涅雅典娜神廟出土的銘刻獻詞,目前存放在大英博物館;「Trajan」,則精心移植了羅馬圖拉真凱旋柱上的字體;「Charlemagne」,雖然名稱叫「查理大帝」,但靈感卻來自盎格魯撒克遜的「聖艾斯沃祝禱詞」(The Benedictional of St. Ethelwold)中的大寫字母。就這樣,西方的手稿傳統進入了資訊時代。此外,奧多比公司在一九八○年代發展了「PostScript」頁面編程語言,提供極類似紙張頁面的外觀。一九九三年推出PDF,一種可攜帶式文件格式,奧多比公司又往前跨出了一步。他們實現了在電子文件上做記號的可能性,就像在打字文件或手稿上的操作一樣。對於受到古老書籍啟發的整個文件檔案體系結構,這個軟體也鞏固了更深入的理解方式。
以上都是相當明智的決定。如果沒有在外觀上和感受上將古老世界(在紙上)和現今世界(在螢幕上)呈現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初期的電腦對大眾來說恐怕只是事不關己、令人困惑且行不通的器具而已。如果在視覺感受上和日常文件沒有如此明確又密切的關連,沒有人會如此快速使用這項新媒介。這是科技進步的悖論,保存某些可相容的傳統:頁面結構、慣用版型、字體形狀,以及選擇有限的版面設計,成了科技開創嶄新局面的關鍵。人們常認為創新會抹滅並取代傳統,這是錯誤的想法。未來總在經常回顧歷史的過程中往前邁進。
23.
我們的「裝訂書」,也就是今天對書籍的普遍定義(如果拆開書脊細看,彷彿就像一座織縫的寶塔,手邊沒有書籤時,我們會摺起書頁一角作記號,我們也會一本本往上堆高疊放,就像一座文字砌成的石筍),大約也有兩千年的歷史了。這是無名氏的發明,至今我們仍不知道該向誰道謝。為了獲得這項成果,人們需要好幾個世紀的尋找、演練和摸索。而最簡易的解決方式,如同許多其他事物,往往要蜿蜒繞道之後才會出現。
從文字發明之初,我們的祖先總在周遭尋尋覓覓,希望找到更容易留存短暫字跡的材質:石塊、泥土、樹皮、莎草紙、皮革、木材、象牙、布料、金屬……。他們試圖挑戰遺忘的威力,嘗試造出完美的書籍,便於攜帶、可持久保存且方便使用。在中東和歐洲,早期書籍的主角是莎草紙書或羊皮紙書,以及堅硬的泥板書。羅馬人併用這兩種方法,直到一項令人開心的發現,他們創造了流傳至今的混血物品。
莎草紙書向來就是奢華昂貴的商品。對於日常的書寫需求:練習寫字、書信、正式文件、隨手注記、可刪除的內容等,古人通常會使用板書。希望可以有秩序查閱特定板書的讀者會將它們存放在盒子或袋子裡,或在板書邊角鑽孔,然後以鐵圈或繩索將它們串連在一起。這些串連一起的板書,拉丁文稱之為「Códices」(手抄本)。這個革命性的想法也包含了將小片的木板或金屬板替換成具有彈性的羊皮紙或莎草紙,亦即莎草紙書的材質。最初的試驗成果只是很簡單的小冊子,但已經勾勒出未來的樣貌。
這個最初的混血產品為手抄本打開了更先進的途徑,由對折的莎草紙或羊皮紙組成。羅馬人試圖將這些摺頁縫在一起,裝訂藝術就這樣誕生了。他們很快也學會以堅硬的外層保護那些小冊子,通常是以皮革加襯的木板。書籍的本體構造發展出一項新的元素,我們稱之為「書脊」,彷彿我們的讀物就像一種寧靜的寵物或伴侶。從此,我們在這些加工過的背脊上寫上每本書的書名,於是,我們的視線可以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快速瀏覽,很快就能找出在書堆中沉睡的某一本書。
我們對發明手抄本那群被遺忘的人有所虧欠。歸功於他們的努力,文字存活的希望增加了。藉由新的格式,書寫文字受到裝訂的保護,比起莎草紙書,可以在毫無損壞的情況下保存更久。由於它平坦、袖珍的外型,新型書籍輕易就能擺放在櫃子裡的架子上。因為體積縮小了,攜帶更方便也更輕巧。此外,每張書頁可以雙面使用。據估計,若以同樣的面積計算,手抄本的文字容納量超過莎草紙書六倍。材質的精簡也壓低了只有少數人才負擔得起的書籍售價,而其彈性也助長了人類最早一批口袋書的出現:「手抄本手冊」,得此名稱是因為人們一手就能握住它。從此以降,手抄本的尺寸甚至可達袖珍的程度(西塞羅堅稱,他曾經看過迷你版的荷馬《伊利亞德》羊皮書,只有一個核桃殼的大小)。
新發明和材質的進步經常是重大知識革命的推手。在古羅馬文明裡,較合理的書籍價格讓許多人得以享受當時只有少數特權才有的閱讀樂趣。西元一至三世紀間,許多跡象顯示,文化已普及到貴族圈之外。在龐貝古城的城牆和屋舍裡(西元七九年被爆發的維蘇威火山岩漿淹沒),考古學家發現的銘刻文字包括淫穢言語、笑話、政治標語和妓院廣告。這些塗鴉展現的是,當時中產或中下階級人民皆有閱讀能力。此外,在羅馬帝國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國境裡,各種馬賽克藝品、壁畫和浮雕經常可見閱讀的景象。同樣那段時期,羅馬公共圖書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根據我們查到的資料,當時有書商挨家挨戶兜售書籍,像極了目前已過時的百科全書推銷員。
推測數字總有其風險,但讀者數量看來確實顯著成長。千年期的前幾個世紀是文宣小冊子的黃金時代,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反對羅馬統治的顛覆性內容。當時,除了傳統文學類型外,鼓吹逃避和消費的文學大受歡迎,絕非偶然;烹飪和運動相關著作、搭配隱晦插圖的情色故事、關於魔法或解夢的文字、占星、情節錯綜複雜的通俗小說、以插圖方式敘述的故事──「圖像小說」的前輩。有些知名作家也樂於創作輕文學,或以嚴肅和通俗文化交錯搭配。奧維德早已超前了當今的美妝教學,當時出版了一本對婦女化妝提出建議的詩集小冊。蘇埃托尼烏斯喜歡在他的羅馬君主傳記裡混合歷史和爭議性的煽動敘述。佩特羅尼烏斯曾以作品中道德淪喪、口不擇言的無賴角色,在當時傳統嚴謹的社會掀起軒然大波。以上三位名家頻頻對自由派、非貴族、非專家的讀者釋出善意,這些世間男女都是為了愉悅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