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空行者 史蒂芬.霍金:從漸凍人到當代最偉大物理學家,他的工作、生活、愛情、友情,與思考演進的側寫
分享產品
作者:雷納.曼羅迪諾 Leonard Mlodinow
譯者:蔡坤憲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30
ISBN:9789865549138
頁數:312
規格:14.8 x 21 x 1.56 cm
前言
與霍金合作的開始
黑洞與初期宇宙的探索
我從霍金身上學到的東西
第一章 初訪劍橋:史蒂芬.霍金的那個系
一手牌再爛也不會輸
為《大設計》創造大設計
第二章 重新定義苦難
重點是什麼
是小烏雲抑或大冰山
冒險遊康河
當死亡隨時都會降臨
第三章 關係的開展、連結與羈絆
改變命運的那班火車
選對指導教授很重要
一生的摯友羅伯特
第四章 宇宙如何開始?我們為何存在?
質疑固有的假設及信仰
從跟別人不同的方向出發
第五章 超越時空的想像力
每分鐘六個字的等待遊戲
在《大設計》中討論哲學問題
什麼是真實?
哲學為什麼死了?
揉合理論矛盾
第六章 走過死亡恐懼,迎接黑洞新世界
改變思考黑洞的方式
發現黑洞力學定律
連酒保也能聊黑洞
第七章 霍金的「圖像語言」有大用
所有黑洞都會放出幅射
物理學家可以是一群殘忍的人
證實存在霍金幅射
造訪加州理工的軼事
第八章 無法改變的「霍金時間」
一個包括所有人的「大家庭」
霍金的自我評價
無邊界提案的誕生
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如果你覺得無聊,我們就不要寫了
第九章 催生大暢銷書《時間簡史》的歷程及其他
宇宙是否需要一位造物主?
與伊蓮的婚姻觸礁了
用《時間簡史》蓋出一棟房子
在親密關係中被吞沒
我們的預付版稅應該加倍
第十章 普及科學、行銷物理學
傳遞霍金的口信
走向多元宇宙觀
在歷史上留下一筆重彩
承認黑洞資訊會遺失是錯的
第十一章 為自上而下的宇宙論奮戰到最後
也許我和霍金都是草包
衝刺截稿期限
曾經的親密終歸平淡
後記
與戴安娜的親密關係
霍金的最愛
期待再相見
信念是最佳的武器
第一章 初訪劍橋:史蒂芬.霍金的那個系
我不是個手腳笨拙的呆頭鵝,但在我於二○○六年第一次到達劍橋時,我的確有點手足無措。那年夏天,霍金六十四歲,雖然,他生命中的許多場景,在細節上與那部關於他的好萊塢電影有些出入。但是關於劍橋的細節,卻非常接近我看的另一部電影:《哈利波特》。劍橋就像是霍格華茲魔法學院(Hogwarts)。或許外圍的市郊,魅力比較小,歷史感也較少,但其實我探險的區域不大,很少遠離牛頓所熟悉的「老劍橋」:一個四處充滿了石砌的街道與建築的地方。這裡是大學主校區的所在地,也夾雜了一些中世紀的教堂與墓地。幾片世紀前就建好的高牆,用來保護學生免受鎮上居民的打擾,市區步道狹窄,還有一些狹小的磚砌巷弄,整體就像煮熟的義大利軟麵條,雜亂無章。
這個沒有整體計畫,毫無規則的城市布局,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這所大學成立的時間,比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發明簡潔的直角座標系還要早了八百年。然而,這個「老」字,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因為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人住在劍橋這裡了。今天,劍橋大學是由三十一所半自治的學院所組成,整個都市有超過十萬名居民。
若說劍橋看起來像是霍格華茲魔法學院,但其實二者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在這裡所發生的是「真實的魔法」。這裡有座庭院,牛頓曾在裡面跺腳,並測量聽到回音的時間;有一間實驗室,是由解開電與磁之間謎題的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所建立,湯姆森(J. J. Thomson)在裡面發現到電子;有家酒吧,是華生(Watson)與克里克(Crick)常去喝啤酒、討論基因學的地方;有棟建築,是敲開原子神祕結構的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曾經小心翼翼地做實驗的地方。
在劍橋,他們的確有值得驕傲的科學傳統,對於牛津這所較為人文取向的大學,則是他們口中的「另一所學校」。霍金所屬的學系系主任,與霍金一樣,都是牛津的大學部畢業生,他對我回憶道:他們在牛津時,教授所給的作業是以科學議題來寫論說文(essay),而不像一般的求解習題。他來到劍橋之後,也曾給學生出過論說文的作業,但卻沒有半個人繳交作業。這群學生都是那種最典型的理工科學生,如果他們命中注定要得諾貝爾獎的話,也絕對不會是文學獎。
在我的訪問期間,霍金把我安排住進他所隸屬的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凱斯學院成立於十四世紀,是劍橋大學最傳統的學院之一。在我到訪的第一天,我決定從那裡走到霍金的辦公室。雖然我只花了二十分鐘,但是走在大太陽底下,再加上潮濕悶熱的氣候,還真叫人不習慣。霍金非常喜歡加州理工學院位於南加州的冬天,因為在那裡,他的肺部比較不容易受感染。另外,他恨透了冰冷的劍橋冬天。而現在,我也了解到,劍橋的夏天也不怎麼討人喜歡。英國人之所以會一天到晚抱怨他們的天氣,看來不是沒有理由。
待我終於走到數學科學中心(Centr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縮寫為CMS)時,我已經準備好要待在室內了。霍金的辦公室就在這裡面,但是卻不知道在哪裡。數學科學中心由七座分館組成,以拋物線形狀排列。分館由磚頭、金屬與石頭所建成,有很多大型的窗戶,以及一種充滿未來感、看似日本寺廟的風格。我喜歡這些窗戶,而那裡有好多這種窗戶。這個中心的建築得過很多設計獎,但是,我最希望看到的設計是能有個箭頭,上面標示著「史蒂芬.霍金,由此進」。
霍金所在分館緊鄰牛頓研究所(Isaac Newton Institute),這是一棟稍舊的建築。當你認識霍金之後,牛頓的名字就會常常出現。人們甚至拿他與牛頓相提並論,諷刺的是,霍金其實並不喜歡牛頓。在他掌權的那些年裡,牛頓常因為一些瑣事而和許多人起過爭執,由於他的小心眼,所以使了很多陰謀詭計來報復。他完全不會與人分享自己的發現,甚至不會歸功給任何對他想法有正面影響的人。他也是一個完全沒有幽默感的人。牛頓有一位助理也是他的親戚,據他說,在他擔任助理的那五年,他只看牛頓笑過一次,那是當有人問牛頓為什麼人們需要學歐幾里得的時候。我讀過一些關於牛頓的傳記,雖然每一本的書名都不一樣,但是其中任何一本的書名也都可以改成「牛頓:真是個混蛋」(Isaac Newton: What an Ass)。
比起牛頓的個性,更讓霍金印象深刻的是,他覺得在中學時所學的牛頓力學很無聊。「發現」才是會讓科學家感到興奮的東西——觀察到別人從未看過的行為或現象,或是了解了一樣從來沒有人理解過的道理。然而,由於牛頓定律明確地描述了日常生活裡的現象,再加上這些定律已經有好幾百歲了,所以高中物理裡的力學,並沒有什麼新鮮感可言。在高中物理的課堂上,老師會以牛頓定律來描述單擺運動,或是預測撞球碰撞前後的速度變化。對霍金而言,這些課程看起來像是「有趣的人在打撞球﹔物理學家則把打撞球寫成方程式」(Fun people play billiards; physicists write equations for it.)。因此,在霍金早期的學校教育裡,他對物理是不怎麼有耐心的。相反地,他喜歡化學多一點。因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總會有東西在化學課裡爆炸。
霍金所在的分館是應用數學暨理論物理學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當大家親切地以這個系的首字母縮略詞(DAMTP,最後的字母P不發音)來稱呼它時,DAMTP講的就是聞名世界的「史蒂芬.霍金的那個系」(Stephen Hawking’s university department)。
霍金所在的那棟建築只有三層樓,樓梯圍繞著電梯井而建。我爬著樓梯走上二樓。輪椅可在整棟建築裡通行無阻。在那之前,霍金常因此不方便而惱怒。這是讓霍金喜歡加州理工學院的另一個理由。當他於一九七四年接受到加州理工訪問研究一年的聘約時,整個大學為了歡迎他的到來,特別把整個校區翻修成無障礙空間。考量殘障人士出入的種種設施,一直到《美國身心障礙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於一九九○年通過之後,才成為公共設施的基本要求。
我爬到頂樓,一左轉就看到霍金的辦公室大門。門是關著的。我不知道這代表著什麼意思,不過,稍後我很快就知道了。站在那裡,我開始覺得有點緊張—我第一次要走進他的「王國」。
在我朝著霍金的辦公室走過去的時候,這座宮殿的侍衛走出來把我攔住。她是茱迪絲(Judith)。霍金的辦公室在大樓的角落,而她的辦公室就在隔壁。她把我擋在霍金的辦公室門之前。茱迪絲大約五十多歲,身材強壯,個性也跟體型一樣要強,看起來有點嚇人。她年輕時曾在斐濟工作過四年,是藝術治療的先驅,該療法用來替代原本對待精神病罪犯的電擊治療方法。她曾有一位病人是親手砍了他自己父親的腦袋。只有短短的幾個星期,她就能讓這位病人用蠟筆來畫棕櫚樹。我想,她能處理這樣的病人,處理我應該是絕對沒問題。
「你是雷納(Leonard)?」她問。她的聲音很有力。我點了頭。她說:「很高興見到你。」「只需幾分鐘,霍金在沙發上。」
霍金在沙發上?這是什麼意思?我會在沙發上小睡或看電影。然而,我不認為這是霍金正在做的事。不過,我覺得若是問出口,應該是不太禮貌,所以我就點點頭,好像等待一位在沙發上的大科學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雖然我和茱迪絲是第一次碰面,但是我們之前有過很多電子郵件的往來,也通過電話。我知道她在霍金的宇宙裡,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你要和霍金約時間碰面時,她是那位決定霍金有沒有空的人。當你撥電話給霍金時,她是那個接起電話,然後把(或不把)電話遞給霍金的人。當你寫信給霍金時,她是那位決定要不要轉交這封信的人,如果是封重要的郵件,她則是那位把信讀給霍金聽的人。我聽說她唯一被打敗的一次,是霍金在南非要去見曼德拉,這位霍金心中非常景仰的政治家時。當時的曼德拉約是九十歲。他是個完全跟科技沾不上邊的人,而且不知為什麼,他很驚訝霍金竟然讓電腦幫他說話。當時,曼德拉的狀態也不太好,身體很虛弱。「他有點要過去了」是霍金對曼德拉的描述。這件事有點諷刺,因為當天霍金也不好過,他差點就無法出席那個約會。然而,作為隨行人員之一的茱迪絲自己倒是很希望能與曼德拉見上一面,因此當她看到霍金出門赴約時,她也搭上便車跟著霍金與他的看護人員一起過去。然而,曼德拉有他自己的「茱迪絲」,名字叫作賽爾達(Zelda)。當霍金一行人被引導著走向曼德拉的房間時,賽爾達走過去攔住了茱迪絲。她決定,對一個老人而言,這一群人太多了,所以她不讓茱迪絲進去。賽爾達擋駕了這位「擋駕人」!
我母親曾說過「有志者事竟成」,她說過很多名言諺語,但這句話真的有道理。事實上,每個安全系統都有它的漏洞,霍金的也不例外。它有一扇後門。你如果知道哪一個電子郵件地址是霍金留給朋友,而且是他自己會檢查的,那麼你就能繞過茱迪絲,自己聯絡上他。問題是,你通常不會收到回信。即使是索恩,這位與他有幾十年交情的好朋友,也說他收到回信的機率只有一半而已。沒有收到回信,並不表示他沒有讀你的信,不過,你也無法確定究竟是「已讀不回」還是根本就沒收到。假設他讀了你的信,那麼決定你是否會收到回信的因素,不在於這個議題對你有多重要,而在於對他有多重要。以每分鐘六個字的溝通速度而言,他必須妥善選擇「施捨」回信的對象。
茱迪絲也可能幫得上忙,如果她是站在你這邊的話。寫電子郵件的時候,也複製或轉貼一份給她。她會印出來,走進霍金的辦公室,然後念給他聽。萬一他懶得回覆的話,她還會逼著他回信。又或者是,如果我需要跟他說話,我會撥電話給她,然後她會去坐在他旁邊,把書桌上電話的免持話筒打開。在另一面,如果她決定比起跟你溝通,霍金有更重要的事要忙,那麼無論你何時撥電話,霍金都不會有空接聽。在我們簡短地聊了幾分鐘之後,她的電話響了。茱迪絲要我繼續坐在她的辦公室裡稍等一下,然後她便走進霍金的辦公室。很快地,她便再次現身,走向我。這個時候,他的門打開了。
一手牌再爛也不會輸
茱迪絲領著我進去。只有霍金在那裡,在他那張有名的書桌後面,坐在他那張有名的輪椅上。他低頭看著他的電腦螢幕。他的臉看起來比一般六十四歲的人要年輕一些。他穿著一件藍色的鈕扣式襯衫,最上面的一兩顆扣子沒有扣,看得到他的氣孔—在他的脖子下面,一個讓他可以呼吸的小洞。這個氣切的傷口,看起來像是一個深紅色的圓圈,跟美金十分硬幣的大小差不多,直徑不到二公分。他很瘦,所以襯衫和灰色的長褲都顯得很寬鬆。霍金唯一能規律移動的肌肉,就只有臉上的那幾條而已。他的其他肌肉都已經退化變質,根本無力支撐他的身體,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姿勢。他的頭很不自然地落到肩膀的下方,看起來好像正在下沉,而且還有一點前傾。這些就是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的他的模樣,然而,當你真的看到他本人時,感覺其實是很不舒服的。即使我曾經跟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共事過,我還是覺得不習慣。儘管如此,面對這樣一位偶像,我還是有一點「追星」的虛榮感—我何德何能,能擁有我們即將相處的時光!能讓他為我這次的拜訪空出一整個星期,或甚至更久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