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郭梓祺——寫過幾本書,包括《積風三集》和《無腔曲》等。
第N個柏練
去年底,ACO 馮美華問我可否替柏練的小書《看見動物》寫序,樂意為之,後來才幫手編輯。最初認識柏練他還讀中四,選修了我的文學課。記得他一頭長髮,鍾情低音結他,玩音樂時的激情大異於平日的溫文。他那時和幾個同學(包括本書設計葉梓霖)組成一伙,玩音樂之餘,也在校內講座向同學介紹更多音樂類型,改變社會風氣,風靡萬千少女,提高青年人內涵,做得十分認真。這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柏練。
慢慢又知道了第二個柏練,緣於他中四的一份短片習作《馬騮與我》。他去了金山郊野公園拍攝馬騮,起初有點距離,不久已有小馬騮伸手撘住他的腳,戒備愈來愈少,他也當馬騮做貓一樣摸牠後頸。但我潛藏心底的不祥預感終於發生:下一幕已是救謢車聲音,映着急症室前的梯級,去了打瘋狗針,可算為藝術犧牲。
數年過去,幾經波折,柏練去年終於考上了他心儀的哲學系,也寫成《看見動物》,在自序說:「說來羞愧,我關心動物,亦仰慕動保人的熱情和毅力,但性格缺陷使我無法投身前線工作。想過做獸醫,又怕血和內臟,更怕能力不夠害了病患。於是我選擇寫文章。」
我倒想指出,現在這個留意動物權益、特意找動保人士訪問的年青人,不單沒有《義犬報恩》式有動物相伴的美好童年,還有一段慘痛經歷,沒虐待或恐懼動物已出奇,但這拉扯也成了他文章的特點,對動物議題不是奮不顧身的投入,吸引我反而是他偶爾的冷靜、抽離、幽默,會坦言怕動物、怕昆蟲、怕污糟,覺得有些動保人士的言行討厭,間歇也質疑自己對動物的關心是否一廂情願,只屬現代人田園式的浪漫想像。
書分經歷、訪談和思考三部份,想法和文筆上的限制柏練自己最清楚,但真有東西想表達,就自然會摸出方法。改了又改,這書便成為今日的模樣。慶幸他找到教他「與人文對話」通識課、曾在中大合辦「動物與社會:哲學研究」課的王劍凡老師作序,點出了內容上值得留意之處。
好傢伙,才大學一年班,真好奇第三、第四和第N 個柏練會是怎樣。
序
王劍凡——旅行公民共同創辦人,流浪講師。
一切從「看見」開始
認識柏練,其實只有短短的半年。去年九月大學開學,剛進大學的他,選修了我任教的大學通識基礎課程《與人文對話》。由於疫情肆虐,大學取消了面授教學,轉為網上授課。因此,嚴格來講,我跟柏練從沒正式見過面。課堂上,柏練態度認真,時常主動發問,所以我對他印象特別深刻。最後一堂,柏練留到最後才離線。臨走前,我好奇問他為何選讀我教授的通識課(由於教得比我出色的老師大有人在),他告訴我原來幾年前曾到中大參加我主講有關「寵物倫理學」的讀書講座,大概這就是緣份吧。所以,他問我可否為這本新書寫序時,我即一口答應。
《看見動物》一書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緊扣動物與現代人之間的議題。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經歷」、「訪談」、「思考」。「經歷」收錄了數篇文章,記錄了作者跟動物相遇的經歷,藉着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讓讀者「看見」日常我們視而不見的動物。例如,大街小巷𥚃遊走的貓狗、公園池塘𥚃的魚與龜、水渠𥚃的蟾蜍、沙灘上的小螃蟹、郊外的黃牛、夜空中的蝙蝠與飛蛾,以及山林𥚃的青蛙與昆蟲,一切的一切,柏練都觀察入微,每則故事讀起來像遊記,趣味盎然,但又不失敏鋭的觀察與反省。
〈馬騮與我〉一章講述作者關心動物的緣起。由於要拍片交功課,遂前往郊野公園「拍拍大自然」,竟被猴子襲擊,卻意外「植下了關心動物的種子。」
〈大角嘴小動物〉一章講述街市中貓狗生活的日常,更觸及虐待動物的問題,並明白到「所謂社區動物,要面對的不止天災,還有人禍」,大概要學懂愛護動物之前,先要「看見」動物的慘況。
全書最重要的應當是「思考」部分,觸及的內容從食物的道德問題、養寵物的倫理學、動物實驗、安樂死等議題,到動物權益與社會公義,包羅萬有,基本上囊括了動物研究的各個領域,可說是認識「動物與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今天的社會,資訊科技愈來愈發達,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日益疏離。這個世代,寵物已成為家庭的重要一員。〈養寵物〉一章談的就是養寵物的哲學。作者指出,「伴侶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因此,從積極的角度看,「伴侶動物成為了人反思自身與動物間關係的媒介」。「飼養伴侶動物或者能使人開始關心更多痛苦的生命,甚至在某一刻思考伴侶動物本身的存在意義。」
柏練自嘲文章欠缺理論依據,其實這正是這本書的珍貴之處。由於沒有艱澀的用語與複雜的理論,讀起來更能體會作者的第一身體驗與感受。從小見大,從點見面,情理兼備。作者明確指出,學會保護動物之前,先要「看見」,希望這部作品能「使人對生命多一分在意,使動物受少一分痛苦」。
說到這𥚃, 還是留待讀者自己去探索, 思考反省, 由作者引路, 一起「看見動物」。
柏練現階段是個哲學系一年級生,接受四年的大學教育後,期待他視野更宏大,理論基礎更深厚。誠意推薦《看見動物》一書給各位讀者。雖然我們都清楚知道,現階段距離動物平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看見」似乎是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序
梁柏練
說來羞愧,我關心動物,亦仰慕動保人的熱情和毅力,但性格缺陷使我無法投身前線工作。想過做獸醫,又怕血和內臟,更怕能力不夠害了病患。於是我選擇寫文章。
做獸醫或去前線救動物,救得一隻就少一隻動物受苦,寫文章無此種踏實,不知實際效用,繼續寫只靠信念,至少提醒自己不要麻木。
寫動物很難,不能問牠們在想甚麼,有甚麼感受,也不能瞎猜,一廂情願當作事實。期間常思考如何寫得更客觀,提醒自己放下定見,才發現人與動物的關係從來都是互動。並非人單向地傷害或保護動物,動物亦默默地影響着人。看見動物,也在動物身上看見了人。寫動物,其實也是寫人。
然而人總不欲與動物並列,明明自己也是動物,卻要獨立於外,把一切非人動物歸之為「動物」。 人類常憑本能區分「我們」和「他們」,說同一語言、穿同一服飾、信同一宗教的自然屬於「我們」,其餘就是非我族類。今天,這種區分在人類之間愈趨模糊,在人與動物間卻仍涇渭分明。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動物跟人一樣有肉身、知覺、欲望、記憶,兩者相差甚微,而所異全歸於道德能力。人有道德,能超越本能欲望,不對他者為所欲為,對不諳人情的動物也可以有善,此正是唯一的人禽之別。
世上可能有人喜歡虐待動物,因動物痛苦而快樂,但絕大部份人都並非此類,傷害動物往往只因沒意識到牠們的痛苦。動物在人進食的三餐、穿戴的衣物、裝飾的擺設,近乎無處不在,卻很少被人真正看見。小書定名《看見動物》是希望讀者能憑此書反照身邊的動物,在保護牠們之前,首先要「看見」牠們。
書分經歷、訪談、思考三部分,想是關心動物該有的過程,缺一不可。三部分內容互相交錯,沒有艱澀的理論,也沒充斥可怕的描述。宣傳動物權益有時太依賴哀傷和恐懼,滿目凄涼或血肉橫飛一時之間的確衝擊,但過份渲染易使人疲勞,甚至生厭。此書無可避免會寫到一些苦況,我信如實地呈現動物的處境已經足夠,不把痛苦寫得過輕或過重。如果讀者仍覺不安,是因動物確實承受着此些苦難,讀者應該不安。
關於動物的書很多,厲害的學者不少,下筆時自覺只是拾人牙慧,如此印刷出版太浪費。但大事不成,並非小事不做的理由,又想到無數受苦的動物,問題實在逼切,囉唆多話也是應該。知此書不能一錘定音,也望可以作為日常中的提醒,若使人對生命多一分在意,使動物受少一分痛苦,即使幾希,都已值得。
感謝劍凡老師和祺老師抽空為書寫序。祺也負責編輯,給了我許多內容和文字上的建議,由衷感激。感謝書中幾位受訪者,全都一口答應邀約。感謝為書設計的梓霖、畫封面和插畫的卓盈,令書生色不少。感謝艺鵠的 May Fung,為書提了不少寶貴意見。也要感謝錢鋼老師提攜和文藝復興基金會資助,令書能面世。
最後要感謝多比,一直給我幫助和鼓勵,更重要是當我要食肉或買羽絨時,會提我想清楚。我希望書也能如此提醒讀者。